11个城市试点 带量采购这回“玩大了”?
日前,国家医保局主导试点联合采购相关方在上海召开座谈会,介绍了联合采购的要求及操作方法,并公布了第一批带量采购清单。此后,在前几日的第三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又传出了政府与诸多行业大咖探讨带量采购的消息,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
国家医保局“砍下第一板斧”
医药观察家:此前多个地方也在实施带量采购,效果如何?此次国家医保局如此大力度地组织实施带量采购,其目的是什么?是否会比此前地方的效果会更好?
吴高卓:不可否认,带量采购并不是新生事物,之前部分省市也在实行,药品价格是降低了不少,但量不好确定,后期也难及时付款,监管方面未跟上。此次国家医保局组织的11个城市试点带量采购与之前是不同的。其一,首次从国家层面组织进行,力度前所未有;其二,选择的试点城市均为占据国内药品主要市场的重要城市,品种都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其三,“不分质量层次,唯一中标,70%市场份额”吸引力超强。从一致性评价上体现优质,以带量采购实现优价,可以肯定地说,如果试点成功,推广至全国的话,效果一定比之前地方开展的带量采购要好许多。三种采购方式都会倒逼企业加大技术进步投入,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尽快通过一致性评价,未通过的将失去11个城市乃至日后更多的市场。
杨涛:之前无论是安徽模式还是三明模式,试点都是在欠发达地区进行,代表性不强,参考性不大,不易推广到全国。本次选择的试点城市是东西南北中的核心城市,也是中国主要的大型医疗机构集中的区域,药品使用量占全国总市场容量25%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已经认定该模式,不是试点,而是从中心向周边,从发达地区到落后地区的全线推行,这是全面启动的态势。
过一致性评价成最低门槛
齐正伟:这33个品种具有特指性和标杆性:首先是这些品种用量相对较大,占据医保费用额度较高,在等级医院用药结构中基本上处于原研(过期)主导,国内仿制药跟随状态。
杨涛:一致性评价工作对于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药企是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用不是很大,有实力的药企本来都在积极地做一致性评价,对于那些老掉牙甚至基本被淘汰的产品,即使做了一致性评价,意义也不大。那些本来生存就不好的药企,开展一致性评价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等死。
医药观察家:上述33个品种的入围,对那些没有在此次清单上的企业有什么启示?其他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参与国家医保局组织的带量采购?
吴高卓:药企应积极储备力量,做好基础一致性评价工作并尽快通过一致性评价;尽可能降低药品的成本,实现产品优势最大化,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关注、赢得市场。
“上海模式”有了新内涵
吴高卓:借鉴上海模式的成功经验是肯定的,可国家医保局的思路又有诸多上海之前所没有的新内涵:一是高度更高,属国家层面;二是范围更广,11个重点城市;三是导向更强,引领全国的日后招标采购路线,意义更为深远。
医药观察家:据了解,此次试点的这11个城市约占全国25%左右的药品市场,根据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年度药品总用量的60%-70%估算采购总量,将来中标企业将获得全国约15%-18%的市场。
王恒:这是纯按现有数据推算出来的,是否能落地实现的前提是市场不发生太大的变化,但实际在落地过程中由于价格的调整,药品操作的空间减少,产品在市场的活力降低等,可能就达不到现在看到的比率。但总体上,现在可以沿用这个数据进行推算。
医药观察家:此次带量采购试点的11个城市中,上海、广州及深圳同时还存在着省级药采平台和GPO。
齐正伟:按照“联合采购、以量换价、降低药价”的基本原则,恐怕上海、广州、深圳在三个平台上会采取“就高不就低”的措施。这对制药企业而言,恐怕是凶多吉少。
后续或迎“惊涛骇浪”
医药观察家:第一批带量采购清单一出,就导致资本市场医药板块出现了巨大的下跌。事实上,8月初就召开过北京座谈会,8月13日讨论集中采购的操作细则。为何在已有预期的情况下,还会造成如此大的市场反应呢?
杨涛:这是二级资本市场的过度反应,尽管上海模式的带量采购影响面非常广,影响了药企、医院、医生等各个层面,也改变了各个层面的权利格局与运营模式。但总体来讲这个影响是正向的,资本市场没有必要那么悲观,随着政策的执行,这种资本市场恐慌会很快过去。虽然带量采购势必将引起行业洗牌,颠覆目前整个医药行业的格局,但具体到对“个体”的影响,则还需“具体企业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吴高卓:当前的11个试点城市联合采购也只是小吹微风,稍许有所感觉,序幕也才刚刚拉开,惊涛骇浪还在后面!对于药企来讲,唯有尊重科学,最大化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展现自己的特色,实现产品优质低价。举全公司之力,奋力跑进一流药企前列,方能在此轮行业洗牌中占据主动,赢得先机,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