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霾)人群健康防护指南》解读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细化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任务分工为:开展空气污染人群健康防护研究,针对不同人群提出防护措施,于2019年12月底前发布空气污染人群健康防护指南。为保护公众健康,切实履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部门职责,针对空气霾污染问题,提出不同人群健康防护措施,指导公众做好防护,同时指导各地科学开展健康防护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委托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陕西省疾控中心、黑龙江省疾控中心、华中科技大学、中华预防医学会等有关单位,在多次征求相关部门及各领域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空气污染(霾)人群健康防护指南》。
适用范围
针对空气霾污染天气的健康防护需求,从知识传播、信念培养和防护技能等方面,给出公众综合健康防护对策和建议。适用对象为公众个体等。适用区域为室外环境,居家室内环境,公共场所、学校、办公室等其它室内场所环境。
空气霾污染影响
以空气霾污染问题为导向,重点围绕不同人群的健康防护需求,从事前预防、事中干预的角度,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暴露情景及敏感人群的生活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多人群、多类别个体防护措施,为公众科学合理防护提供指导。重点体现:个体要有防霾意识;防护场所要室内外并重;防护技能要分类分级;防护措施要科学合理。
重点人群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为儿童、老人、孕妇等敏感人群;第二类为心肺疾病患者,如患有冠心病、心力衰竭、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人;第三类为长期在户外作业的人员,如交警、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等。
霾污染对人体的直接健康影响
霾对健康的直接影响以刺激症状和急性效应为主,主要表现:眼和咽喉部刺激、咳嗽、呼吸困难、鼻塞流鼻涕、皮疹等,上呼吸道感染、哮喘、结膜炎、支气管炎等疾病的症状增强,部分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就诊率、入院率增高等。
霾污染对人体的间接健康影响
霾的出现会减弱紫外线的辐射,影响人体维生素D合成,导致小儿佝偻病高发,并使空气中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霾还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使人产生压抑、悲观等不良情绪等。
霾防护器具的使用
(一)口罩的选购及使用
1.合理选择口罩。建议选择符合国家标准(GB/T 32610-2016)的口罩,或标有KN95/N95、FFP2及其以上标准的口罩。综合考虑使用者的脸型和舒适性等因素选用气密性较好的口罩。儿童、老人、孕妇及心肺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应当佩戴配有呼吸阀的防护口罩,佩戴口罩前应当向专业医师咨询确认。
2.正确佩戴口罩。把口罩的耳带绕在耳朵上或将头带分别置于头顶后及颈后。用双手的食指及中指由中央顶部向两旁同时按压金属条,使口罩紧贴面部,完全覆盖口鼻。口罩每次佩戴后,必须进行气密性检查。即双手捂住口罩呼气,若感觉有气体从鼻夹处漏出,应当重新调整鼻夹;若感觉气体从口罩两侧漏出,需要进一步调整头带、耳带位置;如果不能密合,需要更换口罩型号。取下口罩后,应当对折放入干燥密闭的塑料袋中保存。
3.适时更换口罩。根据霾污染程度、口罩的呼吸阻力和卫生条件的可接受程度,适时更换口罩。若口罩接触过传染性环境或发现口罩部件坏损如鼻夹丢失、头带断裂、口罩破损等时,应当立即更换。不同类型口罩,使用时间不同,酌情更换口罩。
(二)空气净化器的选购及使用
1.空气净化器的选购。明确净化目的,有针对性地选购具有细颗粒物净化功能的空气净化器。要选购符合GB/T 18801-2015《空气净化器》标准的空气净化器。建议选购高洁净空气量、高累积净化量、高能效等级、低噪音量的空气净化器。
2.空气净化器的使用。新机使用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明确使用注意事项等。室内开启净化器之前要关闭门窗,保持室内空间的相对密闭性。空气净化器要开启一定的时间,才能降低室内细颗粒物的污染程度,净化效果与房间面积、净化器净化效率有关。空气净化器不要紧靠墙壁或家具摆放,与墙之间要留有一定距离,保证机器进出风流畅和净化效果。
3.空气净化器的维护。依据空气净化效果适时更换过滤材料或清洗静电吸附电极。可不定期观察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效果,如果发现净化效果明显下降则考虑更换过滤材料等。参照累计使用时间及时更换过滤材料等。重度霾污染天气较多时段,可提高过滤材料的更换频率。更换空气净化器过滤材料时要做好自我防护,如更换过滤材料时应当佩戴手套和口罩,防止更换过程中接触和吸入被截留的有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