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外控销火了!医疗器械成重点品种
受两票制、医保控费、药占比、零加成等政策影响,等级医院的临床销售模式困难重重。
处方外流、处方共享、电子处方等利好政策,使得院外处方和院外控销模式突然走红。自2004年到目前,院外处方一直存在着五大品类的销售,无论在模式还是在方法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第一品类,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如婴幼儿配方奶粉,用于牛奶蛋白过敏体质的婴幼儿长期食用,雀巢、雅培等都有自营团队专销这一类特医食品,通过医生处方,建立数据库,对患儿提供长期的服务。
第二品类,海外代购的丙肝及癌症药品。5月1日起国务院对进口癌症药品实施零关税,当然是为解决看病贵问题,但背后还有“海淘”癌症药品尤其是印度仿制药的乱象等问题,印度仿制药形成的院外销售链条在行业内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第三品类,流标的处方药。对在临床销售多年的一些产品,受限招标最高报价,放弃局部省份市场,转而以院外处方为主,因多年形成的处方习惯,院外依然有很可观的销量。
第四品类,血液制品。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血液制品,临床上用于重症疾病、感染疾病、免疫缺陷或自身免疫疾病的一线治疗用药,长期受到行业严格监管,血浆采集量远远低于市场需求,一直是刚需品种,但医院带票采购的价格又高于最高零售价,导致医院没有动力销售这类产品,院外药店零售比比皆是,血液制品院外销售规模巨大。
第五品类,家用医疗器械。医院没有出售家用医疗器械的业务,一是相比药品、耗材、试剂,量小,二是维修等售后服务不能保障,但从医院院内治疗延伸到家庭治疗服务的角度,又是必不可少,所以导致家用医疗器械成为最早院外销售的品类之一。
家用医疗器械的3大代表:
1、血糖仪。强生、雅培、罗氏最早进入国内,在医院渠道占据90%市场份额,零售终端占据50%市场份额,近几年随着血糖仪家用化趋势明显,国内本土企业三诺、怡生反扑抢占零售市场,外企品牌零售份额逐年下降,但依然牢牢占据医院渠道的大部分市场份额。而通过医生教育,护士推荐,部分甚至违规套医保报销,正是血糖仪院外销售的法宝。
2、雾化机。德国百瑞最早进入国内市场,与阿斯利康的雾化药物捆绑销售,拓展院内雾化治疗市场,因而建立了极高的医生认知度,医生处方或推荐百瑞雾化机,甚至直接可以找厂商业务员个人拿货,随着雾化的家庭普及,医生不再刻意推荐患者某一品牌,但因为雾化机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良莠不齐,导致了家庭雾化治疗的难题。
3、呼吸机。呼吸慢病如鼾症、慢阻肺患者的家庭治疗需要,又需要专业的操作示范和指导,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飞利浦、斯百瑞等呼吸机品牌依靠院外销售,一直保持着不俗的业绩增长。
随着更多院外处方利好政策的落地,未来院外控销模式的发展趋势有以下五种:
1、便民药房、自费药房、DTP药房兴起。零加成后医院收入锐减,政府药品差价补贴不到位和医保资金不及时,都会促使医院千方百计开办自费药房、便民药房,这些或在院内,或在院外,都会逐渐代替门诊药房,不需要招投标,没有药事会把关,准入门槛降低,但零售返点将会居高不下。
2、医药代表转型院外是必然。虽然面临众多转型选择,但医药代表转型院外控销,承接原有的资源和优势,依然发挥着产品到医生之间的桥梁作用,不用备案,不用压款,没有中间商(负责进院开发的代理商),是最佳转型选择。
3、特医食品和功能性保健品将成为院外处方的黄金品类。上述5大类品类将继续领跑院外处方所有产品。其中,特医食品,是2016年国家重点推进的大健康品项,潜力巨大,蓝海领域,但截止到2018年2月底,全国只有5个产品获准注册,像用于过敏体质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4、家用医疗器械将成为院外处方的香饽饽。除上述三大类器械外,市场也涌现了诸如胎心监测仪,呼吸家的肺功能仪,橙意家人的智能鼾症监测仪,大白小白的医用鼻腔清洗器等院外处方销售的明显产品。
5、院外处方的销售模式将更加明朗。随着全国性院外控销企业逐渐浮出水面,院外控销模式从战略到战术,从管理到实操,逐渐清晰。